

1、求助者資料
王某,女,20 歲,某大學二年級學生。身高約1.6米,體態正常,自幼身體健康,無重大軀體疾病史。父親為小學教師,母親為工人,家族無精神病史。王某的家庭教育傳統、古板,父母對其要求嚴厲,要求她做一個規矩的女孩,不允許其與男生來往。王某自小性格內向、膽小、孤僻、聽話,不善與人交往,除了學習,很少與同伴玩耍,基本上不和男生來往。3年前逐漸覺得自己不敢直視男生的眼睛,后發展為一見到男性就緊張、臉紅。大一時,一次在課堂回答教師提問時出現口誤, 引起同學的哄堂大笑,并被教師批評。此后不久,王某一見人就覺得別人都在注視自己,一見到人就緊張、
發抖,不敢看別人的眼睛,一見到人就兩眼發直,手指發麻,覺得自己在任何人面前說話都不自然,越克制緊張感越強烈。為此,她回避出入公共場合和社交場合,一到公共場合就覺得很多人都在注視自己,弄得表情很尷尬,自知這是一種病態,但是又無力擺脫,無法正常與人交往,同學關系不好,沒有要好的同學,學習成績處于中下水平,十分痛苦。
2、主訴內容
3、背景資料
4、心理測驗
EPQ 成人版測驗結果:結果有效,E:35分,P:70 分,N:70分。
SCL-90:總分:219;總均分:2。43;陽性項目數:57;軀體化:2。31;強迫癥狀:2。3;人際關系敏感:3。15;抑郁:2。83;焦慮:3。2;敵對:1.12;恐怖:3.92;偏執:1.8;精神病性:1.3;其他:1.3,
SAS測驗結果:總粗分:58;標準分:72
5、觀察
6、分析與診斷
根據對臨床資料的收集,該求助者自小性格內向、膽小、孤僻,較難適應外界環境,整體心理健康狀況較差。但自知力完整,求助動機強烈,排除重型精神病。綜合分析所獲得的臨床資料、心理測驗結果,對求助者問題持續的時間、強度和典型心理與行為異常表現的性質和嚴重程度進行分析判斷:求助者患有社交恐懼癥,主要表現為害怕社交場合和人際交往,恐懼、緊張、焦慮,避免與他人接觸,出現回避行為。
7、咨詢目標
根據以上評估與診斷,與求助者協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
1)近期目標:緩解焦慮、恐懼,減少回避行為;能與陌生人對視;逐步增加與熟人交往的次數;能與人正常交往。
2)長期目標:完善求助者的個性,樹立自信心,增強其社會(人際)適應能力。
8、咨詢和治療方案
主要方法和適用原理:心理分析、認知療法、行為療法。該求助者由于家庭環境的影響,從小養成孤僻、內向、膽怯的性格及對男女之間交往形成錯誤認知。進入青春期后內心渴望與人交往,但由于對正常青春期性心理變化形成“罪惡”、“可恥”的錯誤認知使其對正常的需求采取壓抑的方式,經歷負性事件后害怕與人交往,造成強烈的內心矛盾沖突。由于求助者自我比較弱小,無法調節自身的沖突,從而導致恐懼與人交往。這種不良行為模式是在其家庭環境、成長經歷背景下和個性特點的基礎上形成的。這其中無論是情緒的變化,還是行為的異常,也都同樣存在著個體認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為的不斷重復和強化,反過來又會加劇認知和個性的偏離。采用心理分析使求助者不僅對自己的癥狀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礎上,采用認知療法,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再通過系統脫敏訓練,形成正常的交往,達到了消除心理障礙的咨詢目標。
該咨詢者前后共進行了8 次咨詢。
8.1原因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有:1)求助者性格特征 2)父母對其進行一些不恰當的教育導致其個性中形成比較強的男女交往羞恥感及罪惡心理3)進入青春期后的生理變化引起心理需求的變化而導致的內心沖突 4) 剛開始出現對男生緊張反應后的自我譴責;5) 因回答失誤而被教師當眾批評的負性事件是進一步加劇個性中的羞恥、膽怯和自卑心理,從而導致與人交往恐懼進一步泛化的異常行為的深層心理原因。與求助者共同進行分析,讓其了解自己異常行為背后的心理原因。
8.2改變認知,正確認識兩性交往
與求助者專門討論兩性關系的問題,目的是改變其對兩性交往的錯誤認知,接納自身正常的心理需求,消除心理沖突。
8.3與求助者共同制定焦慮等級
8.4進行松弛訓練,并進行想像脫敏,幫助求助者按照焦慮等級依次依級進行想像脫敏,體察自己的情緒反應和生理反應,然后停止想像,進行放松,使情緒和機體產生由緊張到松弛的反應,學會如何放松。
8.5布置咨詢作業
1)回去再對心理障礙原因進行思考。
2)每天按照焦慮等級做3次想像放松訓練。
3)回去后做一下調查,問問周圍人對自己的真實感覺,了解一下她們對自己在與人交往中的反應,如臉紅、發抖、目光恍惚等不自然的表情狀態是否確實存在。目的是通過客觀的調查結果來矯正自己的錯誤判斷。
4)進行現實脫敏治療。
8.6反饋咨詢作業情況
通過注意觀察別人和寫觀察日記,求助者發現別人各做各的事,各忙各的,并不特別關注自己,也不在意自己的行為,這些觀察結果使她增強了信心,再加上改變了過去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堅持了想像放松訓練及脫敏訓練,已經可以站在馬路上面對陌生同性抬起頭來,時間逐漸延長。對于行為上的進步,咨詢師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并對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及負性事件做了具體的討論,提高其挫折承受力,樹立正確的挫折觀。
8.7繼續按照焦慮等級進行現實脫敏治療
9、預后和評價
1)求助者評價
“我現在像放下了一個很重的包袱,不再像以前那樣害怕與人交往,出現臉紅、緊張的情況比以前少多了,基本上能參加班里的活動,感覺到同學也喜歡我了,在有好感的男生面前也不像以前那樣緊張了?!?/span>
2)咨詢師的評估
通過心理測驗結果及回訪和跟蹤,發現咨詢已基本達到預期目標,求助者已經能與人正常交往,不再出現回避行為,性格也比過去開朗多了。"
